168大数据

标题: 千亿级公司的可能:读《特展时代》 [打印本页]

作者: 168主编    时间: 2015-12-11 20:10
标题: 千亿级公司的可能:读《特展时代》
编者按:本文作者魏武挥,科技专栏作者,执教于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天奇阿米巴基金(skychee.com)投资合伙人。天奇专注于互联网新媒体投融资,BP 可投至:bp@skychee.com
前资深媒体人,现在是喜布特展的创始人贾布送了我一本她编著的书《特展时代》。虽然出版行业里有所谓编不如著的说法,但其实这本所谓的 “编著” 是很值得一看的,因为我隐隐感觉到,这个行当,存在着非常大的商业机会。
2011年,国家对公立美术馆全线免票,但由于美术馆一直收费的标准是 20 元,这造成就在几年前,特展的门票普遍都不会超过 20 元。但凡试图用 50 元的甚至是 100 元的,效果都不理想。比如说,2011年 的毕加索大展,票价 80 元,最终观众量不到预期值的一半。
但很神奇的一件事就是,2014年 以来,特展忽然热门起来。比如 2014年 的印象派大师莫奈特展,吸引了 40 万人以至少 70 元(预售票,现场票为 100 元)的价格前来观摩,再比如 2015年 新天地的梵高展,这是一个有所谓 PPT 展之称的艺术展——因为现场一幅梵高真迹都没有,全部是经过技术处理的投影——一样门庭若市。
随着沿海城市人们的富足,精神需求也开始多了起来。08年 我在博客大巴任职时为一家汽车公司定制了一台植入式话剧,还被当时的本地文化官员赞叹这台话剧居然场场客满。到了近两年,沪上都以看音乐剧为高大上。高档艺术展大面积普及,我看也要不了几年了。
“在文化创意相关的领域中,以普通公众为目标观众,在事先策划的特定主题下,由主办方组织展览内容与各类产业资源,以门票、衍生品和赞助为主要运营模式,以巡展和异业合作作为辅助运营模式,在一定场所内举办的有时间期限的展览”。
贾布在给出了特展这个定义后,梳理了这个业态在上海的发展情况。她认为,有 18%的沪上总人口比例,也就是 430 万人,会成为特展观众,其中 20-30 岁是最活跃的人群。整体观展人群,对 100 元以上票价已经有了一定的心理准备。
特展过去有很大一块是艺术品展览,以知名拍卖行操盘居多,说白了就是为了卖东西。但特展也有类似 “变形金刚展” 这样的展览,贾布甚至在一次私下交流场合告诉我,还有人在谋划美剧展,比如唐顿庄园展。
我隐隐感到,特展这个行当,和电影非常像:同样要卖门票(电影票房),同样可以卖衍生品(电影周边),同样是整合各种资源(名导明星等卡司,以及其它)。在电影行业里,我们已经看到了华谊、光线这样的千亿级公司的出现,也许,在特展这个行业,也会有类似的巨头?
贾布在这本书中提到,台湾的特展行业具备相当规模。以台北为例,260 万的总人口,一个展期为 3 个月的特展平均参观量为 20-30 万人次,优质的可以达到 50-70 万人。更有趣的是,这个行业里的龙头企业,都有传媒背景,比如中国时报的时艺多媒体、联合报业的金传媒等。
这倒是给国内太多一二线城市的传统媒体集团苦苦寻求转型之道给出了一个选择:以文化为切入点,利用线下和线上媒体造势导流,整合多项资源(包括城市行政资源,与展览作品的资源),推进特展业务。
事实上,一些创业公司已经瞄上了这项业务,比如沪上知名的票务平台格瓦拉。根据贾布在这本书里的统计,14年“草间弥生” 这个展,格瓦拉售出的门票在总票房里只有 5%的规模,但到了后来的 “莫奈特展”,则占到了 45%。再到 15年 的 “梵高展”,高居 60%。
也许,传统媒体再不抓紧,又将失去一个机会了。
本文来自读者投稿






欢迎光临 168大数据 (http://bi168.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