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具影响力的数字化技术在线社区

168主编 发表于 2018-11-21 20:44:09

全国首套人工智能教材明年进入中小学,在沪试点反响热烈

消息来源:澎湃新闻、中国新闻网、光明网终于来了!从小学到高中的首套人工智能教材浮出水面。根据优必选与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共同主办的“人工智能教育研讨会暨《AI上未来智造者——中小学人工智能精品课程系列丛书》发布会”,我们得知这套丛书共包括十册,目前已经出版的六册分别为:《AI上神奇动物》、《AI上智慧生活》、《AI在变形工坊》、《AI上萌宠“小E”》、《AI超级工程师》和《AI的幕后英雄——Python》,另外四册将于2019年出版。https://ss0.baidu.com/6ONWsjip0QIZ8tyhnq/it/u=898620540,3751942827&fm=173&app=49&f=JPEG?w=640&h=480&s=6C5239C4EA5400DEB2BD299803008092
丛书根据《义务教育小学/初中科学课程标准》及《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编写,以人工智能及机器人教育为核心,兼顾科学、工程、数学、技术、艺术多个课程门类,符合从小学到高中的教学要求。其中,与小学阶段对应的课程内容涉及力学、数学等知识,旨在通过对传感器的使用方法和工作原理的探究,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与初中阶段对应的课程内容涉及人形机器人的基础理论,教授语音交互、智能感知、智能决策图形化编程软件等知识;与高中阶段对应的课程内容包括Python编程、开源主板应用、变形机器人搭建等高阶课程。https://ss0.baidu.com/6ONWsjip0QIZ8tyhnq/it/u=2799873504,2017454626&fm=173&app=49&f=JPEG?w=640&h=596&s=5884FC1B47076AEA5BD4C5CB030020B3
AI上未来智造者——中小学人工智能精品课程系列丛书全套书籍由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教育部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专家组任友群指导丛书编写,并为丛书作序;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教授王吉庆担任学术主编;优必选首席技术官、华中科大机器人遥操作技术及控制专业博士熊友军担任丛书主编。目前,全国共有百余所中小学将作为首批“优必选AI教育示范校”引入这套教材作为选修课或校本课程,并于2019年春季学期正式上课。解决国内人工智能教育的乱象和痛点https://ss1.baidu.com/6ONXsjip0QIZ8tyhnq/it/u=1730837152,114893768&fm=173&app=49&f=JPEG?w=640&h=272&s=F2B275C816DF3A704455011C030080C2
国务院于2017年7月8日印发并实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中的提到:支持开展形式多样的人工智能科普活动,鼓励广大科技工作者投身人工智能的科普与推广,全面提高全社会对人工智能的整体认知和应用水平。实施全民智能教育项目,在中小学阶段设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逐步推广编程教育,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寓教于乐的编程教学软件、游戏的开发和推广。建设和完善人工智能科普基础设施,充分发挥各类人工智能创新基地平台等的科普作用,鼓励人工智能企业、科研机构搭建开源平台,面向公众开放人工智能研发平台、生产设施或展馆等。支持开展人工智能竞赛,鼓励进行形式多样的人工智能科普创作。鼓励科学家参与人工智能科普。在政策的积极推动下,人工智能教育也成为了全社会的热点话题。无教育辅导机构、学校,都在积极入局,想要在接近万亿元的经济规模中分得一杯羹。由于整个行业都处在探路阶段,人工智能课程的设计还没有行业标准参考,教材内容的科学性、合理性难以保证。甚至一些教育机构直接将国外的教材和课程设置进行翻译和利用。这样生搬硬套的做法,并不适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另一个痛点问题则是,目前在人工智能教育层面上,缺少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人工智能专属教材,人工智能教育在阶段性教育见出现了断层现象。如果没有统一的教材,如果小学时候学一套外来人工智能教材,初中又接触一套新的理论体系,两个体系间的课程逻辑和理念很可能相距甚远,这样会导致学生的知识体系出现断层。教材已先期在上海嘉定部分学校试用这套人工智能教材已先期在上海的嘉定一中、交大附中嘉定分校以及嘉定青少年科创集散地试用,效果非常好。嘉定一中、交大附中嘉定分校已经在试点《AI的幕后英雄——Python》课程。嘉定青少年科创集散地校长王亚花说,从今年9月开始,嘉定青少年科创集散地也已经开设了《AI上智慧生活》、《AI超级工程师》等课程,迄今已覆盖数千名中小学生。“我们力求通过全学段覆盖的人工智能教育,使学生的学习经历从有趣到有知,从有知到有用的多次迭代过程,达到知识素养同时提升的赋能目标。”谈及教材可以解决哪些痛点,王吉庆表示,希望学生们通过动手完成实际任务,对人工智能的内涵和外延有直接的体验和深入的认知,从而更好地接受人工智能相关基础知识,培养创新思维,提升创造能力。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全国首套人工智能教材明年进入中小学,在沪试点反响热烈